長春新區:航空航天產業發展正當時
來源:本站 時間:2020-07-10
1月,長光衛星一顆全球幅寬最大的亞米級光學遙感衛星發射升空,“吉林一號”實現16顆衛星在軌運行,建成了國內目前最大的商業遙感衛星星座;4月,進取空間5個涵蓋新太空經濟多個領域項目落位;5月,進取空間“云簽約”4個應用領域項目;6月,長光衛星與華為合作,實現信息數字化轉型……今年上半年,長春新區航空航天產業捷報頻傳,“現代工業之花”正在長春新區絢麗綻放。
新區主動作為積極推廣,企業自主選擇有序推進,多方合力之下,長春新區航空航天產業生態圈呈現橫向聯合縱向發展的新趨勢,航空航天正成為長春新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新路徑。
長春新區內的“天”字型廠房,為何與眾不同?
“這里集衛星研發、生產、檢測、試驗于一體。”樓內建設了KM6000空間環境模擬試驗系統、1000m混響實驗室、20噸振動臺以及輻射定標系統等一批先進設備系統,具備年產30顆衛星、200架無人機能力。16顆衛星遨游浩瀚宇宙,“吉林一號”初露鋒芒,實力不可小覷。作為長春新區創新驅動發展的“成果擔當”,它持續釋放的無窮活力正成為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力。
近期,長光衛星與華為簽約,共同就ICT基礎設施、云計算等前沿技術,衛星遙感數據及產品、數據綜合服務平臺等領域進行合作,跨領域發展的“朋友圈”不斷擴大。長光衛星建立了從衛星、無人機研發與生產到提供遙感信息服務的完整產業鏈,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吉林一號”衛星項目的上游,以長光宇航以及長光辰芯等為代表的200余家企業為“吉林一號”衛星配套生產所需的相機反射鏡、衛星姿軌控部件、相機結構件、CMOS高性能圖像傳感器等關鍵核心部件;“吉林一號”衛星項目的下游,以吉林省林業廳、吉林大學、東北地理所以及吉林人保財險等為代表的30余家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近百家企業依托“吉林一號”衛星數據進行遙感信息開發。
產業鏈上游的長光宇航復合材料有限公司在纖維復合材料研究方面處于國內壟斷地位,參與“神州飛船”、“天宮一號”載人航天工程配套項目。“公司主要業務是復合材料的研發設計,重量輕、強度高的民用火箭整流罩和用于氣象衛星等高空拍照設備的空間相機承力筒,在國內市場都處于領先地位。”長光宇航公司市場部負責人介紹說。
同樣處于產業鏈上游的吉林全星航空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的航空設備障礙燈是國際上第一家研發出通過國際民航組織(ICAO)檢測的直升機場燈標,填補了國際空白。
產業鏈下游吉林進取空間科技公司小型運載火箭聯合長光衛星研制和發射等工作,為完善新區航空航天產業鏈條添上重要一筆。4月,進取空間聯合國內5家合作單位,簽約5個項目,涵蓋新太空經濟多個領域。5月,在長春新區項目集中“云簽約”活動中,進取空間再簽4個項目。今年,進取空間將在原有傳統業務衛星發射的基礎上,重磅打造國內首家太空即時往返平臺,有效利用三個自有“自有火箭、自有發射場、自選發射時間”的優勢,充分利用太空具備的輻射、高真空、微重力、大溫差等特點開展太空育種、航天醫學、微生物太空實驗、太空新材料實驗等一系列的太空經濟活動。進取空間“三個自有”獨一無二,依托火箭的生產制造,長光衛星與進取空間實現星箭一體化的有效結合,在開發低軌互聯網、衛星數據抓取等方面降低了整體成本,為商業航天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作為未來發展的戰略性支撐性產業,新區航空航天正從規劃實施進入攻堅爆發階段,以長光衛星、進取空間小火箭等為支撐,做大做強航天信息、通用航空領域,持續推動無人機、航空材料等新興產業;從招商的強鏈、補鏈,促進航空航天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供應鏈上下游集聚,促進航空航天相關企事業間協同合作,以擴大“朋友圈”做強產業生態圈,新區航空航天產業的凝聚力和競爭力不斷顯現。
立足當前,擎畫長遠。長春新區正在謀劃著航空航天產業的高質量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