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時間:2019-09-25
太空經濟的本質是“人類航天科技水平和行業發展趨勢的有效對接和模式創新”。隨著中國航天產業日益壯大,“迎接太空經濟時代到來”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16日,首屆中國太空經濟論壇在北京舉行,來自航天科技及應用產業的政、商、研各界人士放眼太空經濟,為中國航天發展,“腦洞大開”進言獻策。
全球“太空經濟”呼之欲出
“航天事業在世界范圍內是現代科技、經濟和產業的引領,太空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科技、經濟、產業等新興領域最活躍、最有創新力的一個高科技領域。”國防科工局總工程師、國家航天局秘書長田玉龍在論壇上說。
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副主任于登云告訴新華社記者,全球范圍內,航天產業規模擴展迅速,從2006年至2015年,全球衛星產業產值翻了一番。2015年全球航天產業產值達3353億美元,其中衛星產業產值為2083億美元,同比增長3%。
“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全球在軌運行衛星1381顆。 目前全球航天衍生產業規模預計約2萬億美元,太空經濟已不是一個空泛的概念。”于登云說。
“世界上的航天強國和大國在做一系列布局。”田玉龍說,包括印度、日本以及一些發展中國家都致力于發展本國的航天產業和航天應用。
中國衛星應用是當務之急
國家航天局近日發布的數據表明,我國衛星應用產業迅速發展,年產值已超2000億元人民幣。
田玉龍介紹,近幾年,我國一系列在空間技術方面的突破,在產業方面的表現,以及在國家政策方面的支持,都在為迎接太空經濟,實現太空產業大發展做準備。
在國際交流方面,我國堅持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宗旨,已經與30多個國家、空間機構和國際組織簽署了100余項合作協定,宇航產品出口規模和種類不斷擴大,成為中國高端裝備“走出去”的重要標志。
田玉龍說,我國正加快建設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今年要完成十余顆新型遙感衛星的立項研制。未來十年,我國航天將實施“一體兩翼”發展新思路,即繼續推進航天技術創新為主體,同時加快發展衛星應用和空間科學兩翼,建成由通信、遙感和導航衛星為主的空間基礎設施,衛星應用及其產業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這需要社會各界,特別是企業的參與。
商務部投資促進事務局副局長易旸在論壇上表示,先進的技術和廣泛的應用前景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資本加入,并進一步推動太空經濟向前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履謙認為,信息社會的發展必然走向太空經濟,而發展太空經濟的突破口在衛星應用,“我國已發射了上百顆衛星,但與一些航天強國相比,衛星在國民經濟中的應用還不夠,我們能把衛星制造搞好,也要把衛星應用搞好,同時要做好航天技術的成果轉化,讓衍生技術更好地為經濟發展服務”。
暢通準入渠道 讓太空經濟服務于民
“衛星導航、衛星遙感、衛星通信等產業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這是千億級市場。”兩院院士李德仁建議,在地理空間信息服務領域加強軍民深度融合,進一步發揮市場主導作用,鼓勵民營資本投入。
“航天發展需要加快法治建設,要立足現在,前瞻未來,為航天發展提供更好的法律和政策環境,制定一部有利于我國航天事業發展,能夠迎接未來太空經濟挑戰的法律。”田玉龍透露,國家航天局牽頭的我國首部《航天法》草案編制工作全面啟動,目前,衛星應用、商業航天、產業航天等關系到太空經濟等有關內容,正在深入論證、廣泛調研和聽取意見,有望寫入《航天法》。
迎接太空經濟時代,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包為民院士認為,中國應謀劃好頂層設計,發揮科學技術的龍頭引領作用,促進航天與傳統行業的容。把太空資源和地面應用做好,天地互動,推動航天與信息融合跨越發展,更好地滿足信息化社會發展的復雜需求。
“太空經濟最終要為每個用戶服務。一定要堅持把我們的航天,包括通信、導航、遙感衛星服務送到老百姓的手機上去。全世界都在努力,目前,美國、歐洲也沒有全部做下來。我的建議是一星多用,多星組網,多網融合,讓衛星的智能服務上手機。”李德仁說。
本文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