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聯合商報 記者畢淑娟 時間:2019-08-02
6月16日,國務院新聞辦發布了我國衛星導航領域首部白皮書——《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白皮書指出,計劃在2020年前后,建成北斗全球系統,向全球提供服務。
據悉,今年一季度,我國近三分之一新款智能手機搭載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專家表示,隨著白皮書的發布,衛星導航、衛星遙感、衛星通信等產業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這是一個千億級的大市場。
千億市場即將開啟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斗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在發布會上說,“自2012年北斗系統提供區域服務以來,系統持續穩定運行,完全滿足指標要求,定位精度優于10米。在北京、烏魯木齊、西安等重點地區,北斗的定位精度已經優于5米,在低緯度如泰國等地區的精度也優于5米。”
據介紹,北斗系統有獨具特色的技術體制。比如國際首創由地球靜止軌道、傾斜地球同步軌道、中圓地球軌道3種軌道衛星構建的混合星座;國際首創導航定位、短報文通信、差分增強融合技術體制;提供多頻點導航信號和短報文通信特色服務。
冉承其透露,我國在北斗二號系統提供亞太地區服務的時候,就已經同步開展全球系統的建設。目前已全部完成了所有核心關鍵技術的攻關,包括技術體制、星間鏈路以及高精度衛星鐘,正在開展相應的技術驗證。總體計劃目標是,要在2018年前后發射18顆左右的衛星,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基本服務,2020年左右要完成全球系統建設。
“航天事業在世界范圍內是現代科技、經濟和產業的引領,太空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科技、經濟、產業等新興領域最活躍、最有創新力的一個高科技領域。”國防科工局總工程師、國家航天局秘書長田玉龍在接受《中國聯合商報》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世界上的航天強國和大國都在做一系列布局。包括印度、日本以及一些發展中國家都致力于發展本國的航天產業和航天應用。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副主任于登云告訴記者,全球范圍內,航天產業規模擴展迅速,從2006年至2015年,全球衛星產業產值翻了一番。2015年全球航天產業產值達3353億美元,其中衛星產業產值為2083億美元,占全球航天產業收入的62%。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全球在軌運行衛星1381顆。目前全球航天衍生產業規模預計約2萬億美元,太空經濟已不是一個空泛的概念。
國家航天局近日發布的數據表明,我國衛星應用產業迅速發展,年產值已超2000億元人民幣。田玉龍說,近幾年,我國一系列在空間技術方面的突破,在產業方面的表現,以及在國家政策方面的支持,都在為迎接太空經濟、實現太空產業大發展做準備。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教授李德仁告訴記者,“衛星導航、衛星遙感、衛星通信等產業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這是一個千億級的大市場。”
商務部投資促進事務局副局長易旸表示,先進的技術和廣泛的應用前景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資本加入,并進一步推動太空經濟向前發展。
太空經濟服務于民
在發布會上,冉承其展示了自己佩戴的一塊北斗時空手表。“這塊手表看似簡單,卻可以直接接收北斗衛星導航信號,時間精度非常高,可以達到50納秒,應該是世界上精度最高的手表。它還可以定位、導航,還有計步器等其他功能,產品目前已進入市場。”
據介紹,目前,我國已形成由芯片模塊、應用終端、運行服務構成的較為完整的北斗產業鏈,構建形成了北斗產業保障、應用推進和創新三大體系。在產業保障體系方面,制定出臺國家有關產業政策,加強衛星導航標準化建設,構建衛星導航產品認證體系,建設位置數據綜合服務體系;在產業應用推進體系方面,著力推進北斗系統在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發展關鍵領域的應用,積極引導北斗系統在智能手機、車載終端、穿戴式設備等個人消費領域的大眾應用;在產業創新體系方面,開展了北斗兼容其他衛星導航系統的芯片、模塊、天線等產品研發,鼓勵衛星導航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促進北斗系統與移動互聯網等新型技術和產業的融合發展。
冉承其告訴記者,目前,我國正在呈現“北斗+互聯網+其他行業”的一種新業態。在車聯網上,北斗可以實現車輛安全情況報告,減少空載率;在船聯網上,可以實現應急救援、災情預報、天氣預報等;在物聯網方面,可以實現產品追溯、食品安全監管等;在人聯網方面,可以進行老人、小孩的關愛、看護等。此外,還有北斗放牛、北斗種菜等很多新的產品和應用。
據了解,目前,我國已完全實現了北斗系統核心芯片、終端板卡、天線等自主可控,最好的芯片工藝線已達40納米,處于國際領先水平;自主芯片的性價比已超國際同類產品,最便宜的芯片在10元以內;去年北斗的高精度板卡出貨超過了12萬片,天線50萬支,分別占了國內市場的30%和90%。到今年4月份,應用北斗技術的終端已超過2400萬臺,應用北斗作為手機芯片的手機銷量超過1800萬部。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履謙認為,信息社會的發展必然走向太空經濟,而發展太空經濟的突破口在衛星應用,“我國已發射了上百顆衛星,但與一些航天強國相比,衛星在國民經濟中的應用還不夠,我們能把衛星制造搞好,也要把衛星應用搞好,同時要做好航天技術的成果轉化,讓衍生技術更好地為經濟發展服務。”
為此,李德仁建議,在地理空間信息服務領域加強軍民深度融合,進一步發揮市場主導作用,鼓勵民營資本投入。“太空經濟最終要為每個用戶服務。一定要堅持把我們的航天,包括通信、導航、遙感衛星服務送到老百姓的手機上去。全世界都在努力,目前,美國、歐洲也沒有全部做下來。我的建議是一星多用,多星組網,多網融合,讓衛星的智能服務上手機。”李德仁如是說。